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西藏 教育“三包”政策圆了农牧区孩子上学梦

    “我喜欢在学校读书,不喜欢在家放牛,长大后我想当一名老师。”脸上有两团“高原红”的晋美腼腆地说。小晋美是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神华完全小学四年级学生,今年11岁,来自距县城30公里的尼玛乡一个普通牧民家庭。
    学校教务处主任次仁桑珠说:“现在牧区的孩子上学很幸福。国家对西藏农牧区义务教育实行‘三包’政策,每个学生每年的补助达2000多元,学生在校的吃、住和学习费用不用花一分钱。”
    从1985年开始,西藏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这项政策圆了西藏很多农牧区孩子的“上学梦”。
    神华完全小学校长索朗扎巴说:“十几年前我们学校教学条件十分简陋,全校只有200多个学生、十几名教师。现在全校师生已有1300多人,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小学入学率达到99.2%,初中入学率达到98.2%,基础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宋和平说:“2012年,西藏将力争实施城镇学前3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西藏15年免费教育。”西藏免费教育将扩大至15年,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

西藏各族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化生活

西藏 各族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化生活
    “从山南贡嘎机场走高速,一个半小时就到拉萨了,又快又安全。”山南地区曲松县厦江乡加瓦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参旦说。
    2011年7月17日,西藏首条高速公路--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使“藏文化发祥地”的山南地区交通更加便捷了。
    据了解,2011年西藏新开工建设了5个县的通县油路,墨脱公路、拉日铁路建设顺利,北京至拉萨往返直航开通。如今,青藏铁路延伸线--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在加紧修建,这让日喀则地区各族群众满怀期待。
    “拉日铁路通车后,从日喀则到拉萨只需一个多小时,比坐汽车缩短一半的时间。拉日铁路将与青藏铁路实现无缝隙连接,形成一个紧密的铁路网。我们的特色农畜产品将通过火车销往内地,这将大大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县长曲达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西藏还大力推进“八到农家”(水、路、电、通讯、广播电视、沼气、优美环境、邮政)工程,新增用电人口74万人,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0.28%、91.41%,一大批新家电、新家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目前,移动电话在西藏农牧民群众中已经大量普及,一些家庭还购买了电脑,足不出户,鼠标一点,就能和远在城里甚至内地上学的孩子网上视频聊天,有的则通过互联网做起了生意等。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普及,让地处偏远的西藏农牧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
在色拉寺的僧舍里,强久正坐在卡垫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着藏语电视节目。他说:“现在家里通了电视,能收到40多个台,很清楚,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政策,以及各地发生的大事情。”

西藏溯源

藏族的傳說和古籍中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青藏高原的遠古居民。藏族古老宗教本教的文獻中,認為世界最初是由五種本原物質產生的一個發亮的卵和一個黑色的卵,從發亮的卵的中心生出人間的始祖什巴桑波奔赤,人類是從什巴桑波奔赤的後裔—天界和地界的神當中繁衍出來的。還有的傳說認為是由獼猴和巖魔女的結合傳出西藏的人種,並且認為藏族最初的祖先就生活在雅魯藏布江邊的澤當的附近,這一傳說可能是古人類對祖先來自森林地區的模糊的記憶。藏文《第吳宗教源流》和《智者喜宴》記載說,西藏地區在人類出現之前曾經由十種(或十二種)非人統治過,那時西藏地區就被稱為“博康”(bod-khams)之地,而“博巴”(bod-pa)正是藏族古往今來一貫使用的自稱,可見是由地域的名稱演變為民族的族稱。而青藏高原周邊的一些民族,例如羌族、納西族、普米族的創世神話傳說則認為他們的祖先來自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區。依據近年在青藏高原的考古發現、民間的神話傳說以及對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古人類最初活動的地域應在西藏雅魯藏布江中下遊的森林地帶,後來隨著使用火的出現,增強了人類抵禦猛獸的能力,增加了人類食物的種類,逐步沿著河流分散,分布到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雅隆河流域,並在這些河谷地帶發展出早期的農業和馴養家畜。在農業發展到可以養成畜群並將野馬馴化為家馬、將狼馴化為狗以後,古人類才能夠在遼闊的草原上生存並發展起大規模的畜牧業。以奶酪肉食為主提高了牧民的體質,畜群的增長需要尋找新的草場,這使得遊牧部落有可能和必要進行長途遷徙,向更大的地域擴散。從藏北草原翻越唐古拉山到達長江、黃河源頭的遊牧部落在以青海湖為中心的廣大草原地帶發展成一個又一個的部落聯盟,並繼續向東發展到黃土高原,與黃河中下遊的華夏部落接觸交往,這就是漢文古籍中所記載的羌人(漢文史料解釋羌為西方牧羊人,其實際意義還有待研究)和西羌部落。向東發展的羌人部落有許多前後加入到黃河中下遊的漢族的形成發展過程之中。另一部分從青海南下經過橫斷山脈進入雲貴高原,甚至遠到緬甸,發展成藏緬語族的一系列民族,通過語言上的相近還能夠看到他們在民族起源上的親緣關系。而留在青藏高原上的農業部落和遊牧部落,經過唐代吐蕃王朝的統一,形成為藏族。羌藏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可能正如費孝通教授所說:“即使不把羌人作為藏族的主要來源,羌人在藏族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是無可懷疑的。